来源:中债资信发布日期:2013-01-22
非常感谢中债资信邀请我参加此次会议,提供一个与来自各方面专家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下面我简单对金融领域的变化、我国金融改革以及信用评级相关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谈一谈金融领域的变化。一讲中国经济大家很容易把眼光放在政府的政策上,其实仔细看这几年,尤其是这两年,中国经济的放缓以及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前行、对中国金融领域改革都有着长远的意义。例如,我国银行表内贷款占社会融资额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中国真正的公司类信用债市场去年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如果将国债、央票、金融债、企业债尤其是地方政府支持的以基础设施为背景的城投类债券抛开,真正的公司类信用债的比重原来是非常小的,虽然这类债券基数较低,但从去年开始发展很快,比较突出的是中小企业私募债和集合债。再来看非金融机构,包括大家平常讲的影子银行、银行表外业务、信托以及民间融资,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比如,中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在不断开放,QFII额度在进一步增加,这些变化都表明了中国金融的结构在发生改变,从一个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全国性大银行的金融体系逐渐向以服务当地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地区性中小型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上述这些变化,包括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银行资产的证券化等不仅对我们的信用评级业提出了需求,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段时间温州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是对民间信用体系的一个重大冲击,今后对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包括评级业的发展都提出了很强烈的需求。因此,我很看好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因为这个行业依托于中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而这些发展能够带动信用评级业的成长、壮大。
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信用评级对资本市场和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在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危机后重建金融新秩序的基础一环。危机集中暴露出国际评级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发行人付费模式的利益冲突问题、评级缺乏透明度问题、监管机构和金融市场对外部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问题、评级行业长期的弱监管问题、评级垄断和话语权过于集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很容易放大评级的顺周期性,引发峭壁效应,产生系统性影响,威胁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此,国际监管机构和各国针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改革展开大范围的探讨并陆续付诸实践。我国评级行业起步较晚,但与国外相比走在前面的是从一开始就是有监管的,虽然监管并不全面、系统。近几年,评级行业随着信用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在行业整体业务规模有保障的情况下,评级机构没有动力靠积累声誉去获取市场份额,反而将级别竞争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引发整个评级行业陷入恶性竞争,导致评级机构“重市场、轻研究”,不重视评级技术研发,不重视跟踪评级,不重视投资人需要,评级往往流于形式。
在国际评级行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将“规范发展信用评级业”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中债资信本身就是属于国内评级行业探索改革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营运模式和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作为中债资信的外部专家顾问,我经常能收到其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我很欣慰地看到,中债资信成立后的这两年多,能够扎扎实实地研发评级技术、积累评级数据、培养评级人才,这种练好内功、稳扎稳打的态度将是一家评级公司走得更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的坚实基础。
从长期来看,信用评级靠的是声誉、靠的是评级记录、靠的是扎实的研究,因为评级实际是就是预测,预测受评对象的偿付能力,评级机构要依靠这个预测水平来占领市场。坦白而言,国际评级业为什么到现在还是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主导?其实其他国家也有很多评级机构,美国现在也不止这三大评级机构,为什么经过这一轮金融危机,饱受诟病和批评之后他们依然能够处于现在这个地位?我觉得在评级领域,真正能够支撑整个行业的企业是不多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有可能打破美国在评级行业垄断的国家,我们一定要以中国市场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评级行业。随着中国金融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被评级的债券、被评级的企业会越来越多,今后我们要提高对违约的容忍度,这将有助于我国债券市场特别是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
最后,非常高兴能够借助中债资信这次会议的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希望中债资信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评级业务的透明度,接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相信在各位的努力下,中国的评级业一定能够在世界评级业的版图上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谢谢大家!